“爷爷,我要去德克士吃比萨!”“爷爷,我要去碰碰凉吃脆脆鸡!”“爷爷,要不打电话叫外卖吧!我要吃脆脆鸡!脆脆鸡!”听着小孙女连珠炮似的请求,我眼望餐桌上香喷喷的发面饼、酱牛肉、蘑菇炖鸡和油炸花生米, 一时感到无言以对。不是反对孩子们吃西式快餐,而是一个不足七岁的小孩提出在她看来很是平常的食物,对于我而言却是如此的陌生!我不禁摸了摸脸上的胡茬,心中一种深深的“落伍感”油然而生。是啊,在这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还有什么吃不到的东西呢?
一
我七岁上小学时,老师领着我们朗读:“爷爷七岁去要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把学上……”那时,比起老辈们的苦难经历,我能吃饱饭坐在教室读书,就感到无比幸福!
那个年代,人们见面打招呼习惯问:“吃了吗?”“吃”字当头,倒不是因为贪吃,而是因为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刚刚解决了温饱的人们,对吃的关注仍然是最多的。坝上三件宝:山药(土豆)、莜面、大皮袄。丰源店公社沿坝高寒,能种植的主要是莜麦、胡麻和山药。记得那时母亲每天早饭都做净面傀儡,为的是干活耐饿,而且搅傀儡还能节省时间。午饭是莜面鱼子或窝窝,为了让孩子们换换胃口,多吃点好长身体。
下午热旧饭,如果变天时,也会做莜面鱼子汤或三下锅之类的稀饭。为了尽量改变餐桌上的花样,母亲每年都要用莜面和坝里人兑换些小米或糜子米之类,中午和下午就能调剂吃些山药粥、小米干饭或稀粥了。山药既是主食也是副食,当莜面吃不到头的时候,把山药和莜面掺和起来,做成山药鱼、山药饼或山药丸子等。如果莜面吃没了,焖山药就自然而然地冲到“一线”,扮演了粮食的角色。那时的炖山药块、炒山药片、拌山药丝,虽没什么调料可放,但那也是上好的菜肴,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那么可口,那么美味!
直到1982年,我家八口人分到了六十多亩地。按自己的意愿种植了莜麦、胡麻、山药、大豆等,小块地种植了白菜、芹菜、萝卜等蔬菜,秋后喜获丰收。先向国家交了任务粮,留够下一年的种子,再备足全家人一年的口粮,还剩几千斤,完全由自家来支配。全家人欢欣鼓舞,喜笑颜开,穷日子总算熬出了头。
但挨过饿,过惯了穷日子的父母,总怕政策有变,更担心自然灾害,虽然有了余粮,但生活仍局限在吃饱不饿的水平,日子过得精打细算。平时仍以莜面为主,偶尔吃顿白面大米就算改善生活了。80年代供销实现改制,粮食逐步放开,农村市场日渐活跃,走村串户做买卖的人你来他往。刚刚解决了温饱的农民,手头虽没钱,但可以用粮食换。似乎莜麦成了当时市场上的“硬通货”,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换大米,换白面,换猪肉,甚至换蔬菜,换水果,换红糖,没有不能换的。渐渐地,蒸馒头代替了搅傀儡,大米饭代替了山药粥,人们由原来的种什么吃什么,到市场上卖什么吃什么,日子过得终于有模有样了。
最能体现农民生活水平变化的是过年过节。1987年,我有了自己独立的三口之家。媳妇是个特别会过日子的人,她盘算着,自家的责任田也算丰收,吃莜面、麻油、山药、萝卜等基本就不愁了,再用莜麦换上两袋白面一袋大米明年一年都够用。虽然还宰不起一头猪,就用粮食换上20斤猪肉、200斤大白菜和20块冻豆腐,一冬天吃不完。刚刚进了腊月,我就到小厂去办理年货,其中吃的东西最丰富:腐竹海带、瓜子花生、红糖白糖。和往年不同的是,这年多了两只白条鸡和5条白鲢鱼。人来客去,买件黑脸酒(张家口沙城产的一种白酒)是必不可少的。过大年了,怎么也得给媳妇来两瓶山楂酒吧。其实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平时消费的常用食品,但那时就算很丰盛了。再比起我们小时候过年,那可是“地主”级别。
过了腊月二十三,动油锅是每家每户必需的。我家人口少,炸了10 斤面的年糕,5 斤面的油饼,5 斤面的麻花。最新奇的是除夕夜里,媳妇还出其不意地端出了点心,看着挂满砂糖的桃酥,还没吃就甜到了心里。其实,农村人都是这样,越农忙时,越累,越需要营养,吃得越单一;越是闲在时,在家待着,吃得越好,营养越丰富,且家家如此。
八月十五是农村又一重大节日,体现在吃上,首屈一指的就是月饼。以往过十五,都是买上几个,俩人甚至三个人分开吃一个。现在日子过得没那么紧张了,母亲决定自己打月饼让孩子们吃个够。以前自家打月饼没经验,在大锅里烙,一面不熟,一面黑脸。如今母亲用两个铁锅上下加火, 由父亲专门看管,掌握火候。至于月饼的制作,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母亲曾几次从西大道做点心的师傅老梁那“偷”过艺,已熟练地掌握了做月饼的全过程。只是在家里,烟熏火燎,10 斤面的月饼整整鼓捣了半夜才全部完成。这些刚刚出锅的月饼,以麻油面为皮,以熟面、胡麻油、红白糖, 青红丝、核桃仁、果脯等原料为馅。捏好的月饼,就像一面面圆状的小鼓, 在边沿上抹了糖食,表面再印上红红戳记,十分可爱。第一感觉就是表皮酥松,甜香不腻,还没吃就让人心醉。
“羊肉炒茄子,香死老爷子!”是农村人常说的一句俗语。中秋节在农村特别讲究吃羊肉。生产队时,每年过节队里都要杀几只羊,分到每家也就是斤儿八两,跟吃调料面似的。现今日子好过了,怎么也得买上三斤五斤羊肉让孩子们解个馋吧!十五晚上,当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时,全家围坐在炕头上,先把水果、月饼摆在餐桌上,供养了“月亮爷”后,大家开始享用“丰盛”的晚餐。羊肉炒茄子首当其冲,肉炒蘑菇、小葱拌豆腐和油炸花生米紧随其后,最后是一条又肥又大的白鲢鱼。我和父亲喝了点酒,母亲和我媳妇及弟弟妹妹们不喝酒,用饮料比画着,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满满的和谐,满满的团圆,满满的幸福!
端午节正赶农忙,就不比春节和中秋节那么隆重了。但人们采回了艾蒿,也有一顿颇具纪念意义的早饭,那就是糖三角,后来条件好了,也有做粽子的。
二
90年代,农民们白面大米吃久了似乎有些乏味,山药鱼又悄无声息地返回了百姓餐桌。比起当年莜面不够吃时的山药饭,现今做得更精细,汤料更鲜美。起初人们还是把焖熟的山药用擦床子擦成扁丝状,再加上莜面在大锅里或面板上用手反复擦揉,既耗时又费力,稍有不慎,擦床子就会把手擦破。后来有人用饸饹床子来压焖熟的山药,压出来的山药直接变成了泥状,再掺入莜面,擦揉起来更快捷,揉好的面团更筋道,吃到嘴里的口感也更细腻,不仅山药鱼的质量好了,制作的效率也明显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吃山药鱼所蘸的汤料也格外讲究起来。最受欢迎的是肉丝蘑菇汤,其次是羊肉汤、榨菜肉丝汤、咸菜肉丝汤、雪里蕻汤等等。为了吃时更方便快捷,人们在农闲时要尽量多做些山药鱼,除了当下吃,还要装进塑料袋冻在冰箱里,人来客去,用于招待,既实惠又方便。
随之而来的其他山药饭也悄然走红,如山药馅儿饺子、山药傀儡、山药饼、山药丸子、山药坨坨、山药磨擦擦等。一时以山药为食料的饭食遍及乡村,后来蔓延到城镇及坝下地区。一些精明的商人看准了商机,专门经营山药鱼、山药傀儡的饭馆应运而生,且个个火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山药鱼成了人们联络感情,沟通关系的纽带,吃山药鱼成了请客的代名词。邀请亲朋好友吃饭,你说吃炸油饼,有人也许会摇摇头;同学战友聚会,说请喝酒,总会有人找出这样或那样的说辞免到;一听说有山药鱼,就另当别论了,“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的?”说来还有一个故事,记得那是1996年的秋天,孙文喜担任蒙古营村支部书记时,决定建一个粉丝加工厂,技术和设备上需要和一家外地私企协调。谈判桌上因一些细节意见出了分歧,孙书记当兵出身,语言粗鲁惹怒了对方。眼看即将达成的协议就要泡汤,村主任使了个缓兵之计:“两位老板,我看今天的谈判就到此为止,快中午了,我们先到饭店吃饭,有什么事下来再谈吧!”老板并不买账,阴沉个脸一言不发。关键时刻,一名主管乡镇企业的领导说了一句话:“饭店就别去了,听说你媳妇的山药鱼做得不错, 我们就请两位老板到你家品尝山药鱼如何?”一听说吃山药鱼,两个老板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饭后,技术和设备的事立马拍板了。
三
儿子七岁时,即将跨入新世纪的农村人,已是衣食无忧。在食用油的消费上,再不像从前那样“珍贵”了。记得那年他和四个小伙伴从草滩里抓了好多蚂蚱,还从河里捞了不少小鱼(泥鳅),玩够了以后,为了把这些东西合理地处理掉,不知谁的主意,从我家倒了半瓶麻油,装在易拉罐里, 再用三块石头支起,下边点燃牛粪火,把油烧开,把蚂蚱腿和小鱼放进去后, 一会儿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弥漫了整个小院。出锅后再撒上方便面里的调料面。看着他们美美的吃相,我欲罢不能,尝了一块,果然酥脆可口,回味无穷。要是在过去,就是再好吃,大人们也不会容忍孩子用半斤麻油来做这样事情的。现在不同了,麻油是自家种胡麻换来的,多则一二百斤,少则三五十斤,可以说是年年有余,吃油就像吃水一样,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多少年来,麻油一直是农村百姓家食用油中的“霸主”,无可代替。虽然后来大豆油、葵花油、花生油、棉籽油等油料逐渐走进市场,香油也走进了农家,但比起麻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望尘莫及。人们瞭亲戚, 看朋友或托人办事总喜欢带上十斤二十斤麻油,比什么都稀罕。
四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农村普通家庭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在饭菜上求质量,重特色。在过去,莜面饭作为坝上农村的家常便饭,那是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别的粮食可吃,如今截然不同,吃一顿莜面饭形同过去过年吃水饺一般新鲜。
我的妻子是做莜面的高手。她曾在莜面馆当过面案,无论食客点什么,都难不倒她,推窝窝、搓莜面鱼子、打傀儡、搅拿糕,她样样精通。有些莜面饭做起来确有一定技术含量,比如搅傀儡,看似简单,做好却不容易。最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先烧开水,把莜面放入锅内煮一会儿,然后用专用叉子进行搅拌,把块状的莜面,打碎成蚕豆般大小的颗粒,盖锅焖十来分钟,然后再用铁铲翻搅,然后再加火再翻搅,经过如此这般三次翻搅,才可以上桌。但每次的火候都不同,很难把握。后来也有人把在锅里搅好的傀儡不直接在锅里加火,而是倒在铺好笼布的篦子上再上锅蒸熟,吃起来口感更好。搓莜面鱼子更是她的绝活儿,两只手在面板上一起搓,每只手4根,搓得既快速又均匀,五六斤面不到半个小时就拿下了。做到这一点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毫不夸张地说,搓莜面鱼子也可称得上是一门艺术,极具观赏性,其优美的动作不亚于兰州拉面。饭上桌了,当那些客人们吃着这些精致的莜面鱼子和羊肉蘑菇汤,都会赞不绝口,爱吃辣的人,再加一点干辣椒,看着他们满脸的汗珠和无法掩饰的笑容,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五
当今,人们对食品的要求绝不仅仅停留在丰盛和美味上,营养的合理搭配,保健膳食功能的完美体现是新时代人们对食品提出的新要求。“过去当农村人吃傀儡就咸菜棒时城里人都吃蔬菜了,当农村人吃上蔬菜的时候,城里人开始吃大鱼大肉了,当农村人吃上大鱼大肉时,城里人又开始吃‘草’了。”这是一位在城里打工多年返乡的农民工常常说起的一段话。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距离越来越小,城里人能吃到的食物,农村人也同样可以吃到,甚至城里人吃不到的,农村人也可以吃到。城乡人的生活水平终于站在了同一起点上。
现在农村人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数也在日渐上升。一位医生说过:六七十年代,农村人进医院,缺吃少喝,骨瘦如柴,营养不良,那是饿得;八九十年代,农村人进医院,暴饮暴食,口鼻生疮,胃脘胀痛,那是撑得;新世纪初,农村人进医院,穷吃涨喝,东倒西歪,头破血流,那是喝得;现如今,农村人进医院,大鱼大肉,高糖高脂,心梗脑栓,那是吃得。儿子经常对我说:“肥肉虽然香,可不一定是好东西。有两条腿的,尽量不要吃四条腿的;有一条腿的,尽量不吃两条腿的;最好常吃不长腿的。”这些话,乍听起来似乎不着边际,细细想来,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四条腿的猪肉高脂肪,对人体危害极大,牛羊肉虽次之, 但胆固醇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同样有害人体。两条腿的鸡鸭,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特别是亚麻酸含量均超过其他肉类,对人体健康有利。一条腿的蘑菇等菌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自古以来被列为上等佳肴,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分, 经常食用能很好地促进人体对其他食物营养的吸收。没长腿的鱼类食品,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老年人常吃鱼,可延缓衰老, 健康长寿, 对防治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 当今既有文化又有孝心的孩子们如何给老人们合理安排膳食,就不言而喻了。
现在走进琳琅满目的超市,各类食品应有尽有。可在采购食物时,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流露出无法掩饰的无奈。望着大小一样、重量相同,顶花带刺的黄瓜;两三个月就能出栏的柴鸡;五六个月就能长成的肥猪……在兴叹当今高科技的同时,总觉得有些不踏实……许多农村人吃面还是讲究自家磨的面,吃菜讲究自家种的菜,吃肉讲究自家养的猪。
“立夏苦菜生,小满拔山葱。”一过立夏,我的老家都有不同的野菜可采。有朋自远方来,你炖一锅蕨菜,炒一盘黄花,烧一盘口蘑,凉拌一盘大黄,再调一盘苦菜,那可都是上等的“珍品”,不是一般人能享用到的。这些被喻为城里人喜欢吃的“草”,不仅营养丰富,还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那是真正的纯天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现在的农村人大部分也住进了县城,生活在蜜一样甜的日子里,鸡鸭鱼肉,甚至生猛海鲜,再不觉得新鲜。年轻的主妇偷懒不想做饭或家里农活太忙,打个电话,不管你要的是家乡传统饭菜还是西式快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外卖送来。有时来客人或在家中吃腻了,下饭店也是家常便饭的事。2017 年在饭店给孙女过生日,孙女首先点了龙虾、比萨和热狗, 儿子和媳妇要了火锅等,轮到我和妻子点菜,面对菜谱上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的美味,妻子点了个熬蕨菜、锅巴饺子,我点了山药傀儡,但必须上一盘咸菜棒。老莜面撞上了洋快餐,好在这是一家中西餐结合的饭店。在一家人推杯换盏中,我就着咸菜和大蒜,两碗傀儡下肚了,还想再要时,儿子发了话,“爸爸,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