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沽水风华
故乡风来处处春
时间:2019-04-05   作者:冯海斌   来源:沽水风华   点击:

 
  四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强劲春风的吹拂下,我的故乡九连城镇高家营村踏着时代节拍,和着时代强音,迈着坚定的步履一步步走来,在开放中突破,在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激昂奋进的时代赞歌。
 
变观念促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20世纪70年代末,村中的“推销”门口(唯一生活用品供应处)——村东南几间极具吸引力的“宝屋”,不论严寒酷暑,春夏秋冬,人们扎堆儿蹲站着,打赌、捉鳖、抽旱烟、聊闲天。人们把火烧老鼠当作极大的乐趣,看着浇上油的硕大老鼠在火焰升腾中四处乱窜,总会高声尖叫,大声欢笑。农闲时村里人多是掏家雀、捉百灵、套野兔、逗猫狗、追老鹰,小脚老太太用拐棍咚咚地杵着地,笑话城里来的街上手拉手的年轻人,啧啧连声:“伤风败俗,伤风败俗。”他们常常是“二饱一倒”(两顿饭和睡觉),日上三竿还不起炕,晚上天刚黑就吹灯睡觉,不求过得好,但求过得去。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成了结婚的三大件。“你说我穷得没吃没喝,我还闲得了。”“够吃够喝就行了,还指望成精变兔子了。”“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虽然穷点,凑合着活吧。”遇到灾年,就靠政府救济。“村上路坏了,你政府不给我钱,我是不会去修的”——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
  即使个别户有点儿现金收入,也是压在柜底,积攒盖房、娶媳妇。人们穿着破衣烂衫,吃着五谷粗粮,住着低矮泥屋。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白面、穿不上一件新衣。青黄不接的时节,常有人手提秤盘到处借面。村集体的几匹马得了传染病被注射药物推进枯井里,半夜三更还有人去偷割死马肉吃。
  80 年代初,村里最平坦、最坚硬的大场院日复一日被杂草侵吞淹没了, 秋天脱粒后像大山一样堆放着高高柴草的大囫囵围墙倒塌了,成排成排的饲养院房子墙体斑驳、椽檩外露。大队的马牛驴骡、缰绳皮套、碌碡磙蛋、牛车马车、农机器具像阵风一样,抓阄儿分给了村民,有的分1 个套引子, 有的分1 副缰绳,有的几户农民分1 头牛、1 匹马。后来,村里的牲畜一天天多起来,马嘶驴鸣,牛哞羊咩,鸡飞狗跳,好不热闹。牛车、马车、驴车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村里、田地里出出进进,成了每个家庭必备的生产生活工具。毛驴脖子下面一摇一晃叮叮铃铃脆响的悦耳声音,马头上威风凛凛漂亮鲜红的穗子,一声声在空中划个弧又快速落下的鞭子的脆响,还有那不时传入耳鼓的吆喝声和歌唱声,是当时真实的生活画卷。春天耕耘,夏天管理,秋天收获,冬天绸缪。什么季节干什么活,什么时候出什么力, 早出晚归,以地为家,精耕细作。各家承包地的庄稼行是行,垄是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田间地头丛生的杂草不见了,地块之间的圪塄变窄了, 耕地多年撂荒的现象没有了。田地的犄角旮旯、树林的间隙空地都被开垦种上了庄稼。每到秋天,村里粮垛随处可见,地里码子到处都是。半夜三更人工打场的连枷声、驱使拉碌碡磙蛋碾场驴马的吆喝声、家家争抢的脱粒机半夜的嗡嗡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新制的黄胶泥缸、水泥制柜子、一围围粮囤子,堆满了金黄的粮食。人们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见面“吃了么” 逐步被“今年种甚呀”“在哪儿发财了”等话所代替。每个家庭都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一样,总是嗒嗒地响个不停,发财致富的意识变得异常迫切。
 
转方式调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的承包地虽然陆续出现了小片经济作物,有的种山药、芸豆,有的种黄豆、亚麻,有的种圆白菜、胡萝卜,但农业生产仍然处于自种自用、自给自足的自发调整状态,经济作物总体呈现投入少、播面小、发展慢的局面。条块分割的土地上,传统的莜麦是最主要的农作物,铁犁牛耕、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仍然是家庭最主要、最普遍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受“种地就是种粮”“种地就是为了自己吃、不挨饿”等传统落后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农作物种植的单一性、盲从性所造成的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问题日趋严重。大宗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出现了相对过剩,农产品供应发生了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的历史性转变。在经历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土地承包所释放出的巨大改革红利后,农业产出效益的提升空间明显缩小。尤其是坝上春小麦和莜麦在2000年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品种,使农民增收更未能与农业增产同步。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市场意识淡漠,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残酷的现实,让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不调整农业结构,不转变发展方式,不发展市场农业,农业生产就没有出路,农村经济就不会产生新的飞跃。转方式,调结构,瞄市场,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1998年,沽源县积极探索推行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舍饲禁牧,从保障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出发,正式吹响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战斗号角,一场轰轰烈烈、空前震撼的引领市场意识、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变革从此拉开序幕。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从实施节水温饱示范工程入手,确立了“国家引导、个人投资、政策扶持、小水富民”的办水路子,彻底打破国家包办的格局,走上以户办水为主的市场化轨道。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由种粮一元结构转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市场农业的飞速发展。畜牧业养殖方式变革从实施“221”舍饲养殖示范工程发力(每个乡抓20个舍饲养牛大户、20个舍饲养羊大户、抓10个舍饲养殖典型),一直到全县推广并实施彻底禁牧。畜牧养殖方式的变革,为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禁牧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的触角触动了高家营的神经。在承包地打井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种菜种草成为新的选择。一直沉睡的废旧老井焕发出新的容颜,面向市场销售的土豆、蔬菜、早熟玉米、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多年来莜麦、小麦一统江山的格局被彻底打破。黑白花、西蒙塔尔等品种奶牛逐渐增多,改写了村里只有土种奶牛肉牛的历史。舍饲奶牛养殖和肉牛肉羊育肥稳步发展,开启了畜牧业发展新的征程。面向市场,立足产业,优化结构,转变方式,突出特色, 区域布局,扩大规模,优质高效,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挣钱养什么,效益第一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主旨。
 
破陋习尚科技潜学致富真经
 
  村东南不远处,有一座坍塌的小小庙宇。如今这座破烂不堪的庙宇, 像弃儿一样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一任风吹雨打。里面的雕塑已踪影全无, 只有半边泥土、半边露出椽檩的屋脊上有几茎断草在风中抖动,仿佛在低声吟唱着往日的辉煌。小时候,每当路过那个小小的庙宇,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无比好奇,偷偷往里面匆匆一瞥,一个令人害怕的彩色泥塑坐北朝南端坐在土台上面。人们常常用白碱土和好的泥,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抹一遍,庙宇里的那个“彩人”也常常是焕然一新。小时候,我问父母村东南头的那个“小房子”是干什么的,里面那个东西是甚。他们告诉我那是龙王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每当端午、六月六等固定节日,村里的人就会举行一个祭祀仪式,盼望来年风调雨顺。每逢遇到大旱,他们就会搞一些“掏水道”“祭龙王”的活动,乞求上苍及时降下甘霖。求雨活动和对联上的毛笔字(村里读过高小的“秀才们”写的)、小学教育,构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村里文化的全部。后来,县委组织乡党委书记参加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并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大力加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岗位素质。乡里成立了农机推广站、农经站、农机站、林业站、水利站、畜牧兽医站、水产服务站和良种场、林场,将服务的触角向农村广泛延伸。乡里聘请科研院校专家和县蔬菜公司、种子公司及其他农口部门技术人员进村办班培训,到户进行具体指导。在县乡两级的带动指导下,村里从“两委”干部到一般群众,从支部书记到普通党员,普遍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村干部、种养大户、党员群众代表多次参加县、乡、村组织的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座谈研讨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讲、学、看、听、说”五法并用,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地膜种植、种子包衣、配方施肥、间种套种、化学除草、早熟玉米高产栽培、温室大棚种植、马铃薯高垄栽培、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许多适用技术被农民广泛掌握运用。冬季养殖扣塑料暖棚的、快速育肥羔羊的、挖窖进行青贮微贮的、牵驴拉马进乡配种站配种的,运用科技知识的实例比比皆是。多年来,活生生的事例教育了农民,他们从怀疑观望到笃信崇尚科技,从学科技用科技由自发行为逐步演变为自觉行动,科技真正成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生产力。
 
守底线严保护打造绿水青山
 
  从小小庙宇四处环顾,东面是一道道网格化的农田林网——生产队时,是单纯的大片大片的农田。一块块农田间,杂草处于无人管理的疯长状态,那是一种没有人气、未被开发、原始荒芜的生态。宽宽的土圪塄和泥土塌陷填充的沟堑上,沙蓬、酥油草、披碱草茂盛稠密;荒芜弃耕的土地里,喇叭花、毒鸡花、铃铛花形态各异,争奇斗艳;犄角旮旯的田地头,车前草、牛筋草、巧瓜瓜千姿百态;大片大片的庄稼地里,苍耳、大头蒿、马齿苋、野燕麦、野荞麦、灰灰菜雄姿勃发地长着,每到秋天,低矮稀疏的庄稼淹没在混居疯长的杂草中。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初期,人们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生态的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破坏。农闲时节,成群结队的孩子们逗留在南滩,在雨过天晴后的齐齐整整的低洼水滩中捉蝌蚪、戏青蛙、打水仗。雨水干涸后,那成片成片的坑坑洼洼(村民挖草坯用来垒院墙),像头上的斑秃一样醒目。在通往村南草滩的大马路上,是随处可见的牲畜粪便,是成群结队早出晚归的牛群马群,还有那滚滚不息、尘土飞扬中的猪羊。街里粪便成堆,苍蝇乱飞、农作物秸秆随处可见。牛羊越来越多了,马路越来越宽了,草滩越来越光了;盖房的越来越多了,标准越来越高了,树林越来越稀了。田间地头,多是紧贴地皮的草根(有的草根也被拔起了),地面光溜溜的。漫天遍野、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常常不留情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顾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势头一年猛似一年。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国家生态保护的力度逐年加大,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沽源县的实施,一条条沙棘、柠条带遍布田野,公路旁、草场边随处可见,一排排水浇地电杆排空而立。坡梁地上,集中连片的退耕地里, 高高低低的落叶松、樟子松成行成排,草木樨、苜蓿等各式各样的多年生牧草茂盛葱茏。2002 年10 月县政府禁牧令颁布后,毁草开荒、开垦草场、毁草造林被禁止了,对草场破坏大的畜种被限养的力度加大了,马牛驴骡和山羊的数量越来越少。农田里纷乱的地膜被搜集掩埋,不再到处成堆地冒烟;周边的砖瓦厂被限期关闭,黏土砖生产成为历史;进城的沙车、煤车纷纷蒙上了车网;水资源开采问题得到重视,打井必须由主管部门严格审批;采沙、采石、伐林得到严格监管,严禁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对砂石的乱采滥挖,水冲厕所正在推进建设之中。坝上生态农业工程、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舍饲、禁牧等一些非常专业的词汇名称,从老百姓嘴里说出来像家常话一样,人们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
  春华秋实,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幅幅生动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掩卷沉思,心潮澎湃。四十年改革开放,我对故乡曾经的贫困艰辛感同身受,也亲眼看见了她的嬗变发展。逡巡往事,重提那段尘封日久的岁月和翻天覆地的变革,不是为了展示伤痕,不是为了自夸自矜,而是要永远铭记那段历史。这是一段解放思想、大胆变革、勇于突破条条框框的创新史,更是一段执着追求真理、光明和幸福的不懈奋斗史。四十年来,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所呈现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义无反顾、勇于变革的大胆实践,成为中华儿女心中巍然屹立的永恒丰碑和激励后来者昂扬奋进的闪耀灯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蓦然回首,往事如烟;展望未来,坚如磐石。我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胜利指引下,在新的改革开放征程中,我的故乡必将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在历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