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史话沽源 >

沽源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五千年前的沽源(4)

时间: 2017-11-10 11:14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贾富海 张玉龙 点击:

  这些石器文明的分布都是和沽源境内的水系、河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过去人类的生存最先选择的是离水源最近的地方。沽源水系就分布而言,共分为三大水系:滦河水系包括闪电河、沙井子河、头道河、五女河;白河水系:包括白河(旧称沽河)、盘道沟河、榛子沟河、黑河、老掌沟河;内陆水系包括葫芦河、二道营河、暖水泉河、平定堡河(义合城河)、灯笼素河、小碱滩河。除这些河流外还有众多的淖泊,较大的有囫囵淖、水泉淖、公鸡淖、四道营淖(淖卜子)、九连城淖、红石砬淖。根据大自然的演变过程,我们推断,在远古时期沽源境内的水域面积比现在要大的多,我们虽不敢说比现在多几条河,多几处淖,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远古时期水量要大于现在,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旧石器时期的石铲,出土于前水泉村
 
  沽源境内的石器文化遗址无一不在河流、淖泊的二阶台地上。即便现在的遗址处见不到河水,但完全可以断定,在远古时期遗址处肯定有河或者是淖泊。从这一点我们推断出远古的沽源境内不仅仅只是现在的这15条河和四、五处淖,水资源是非常充沛的。现在我们调查的几处新石器遗址主要分布在滦河流域和葫芦河流域,这两大水系孕育了沽源古老的石器文明,沽源的先民最早就在沿河岸、傍淖边开始生活,古老的文明之光在河、淖岸边冉冉升起。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把沽源的新石器文化暂命名为“滦河文化”。根据我们采集到的石器与红山文化系统石器对照,沽源的滦河文化大致可分为四期。一期文化遗址是在西辛营乡五甲地西山洼里。2011年5月11日,我们依据县内文物收藏爱好者提供的信息,到西辛营乡五甲地村西山洼的耕地里进行实地调查,采集到很多的石器和土玛瑙碎片。这些石器有打制器和半磨制器。这些石器形状多为古人狩猎用的“石球”,多以燧石和质地较硬的火山岩、灰页岩为原料制造而成。打制型的石球有较为明显的打砸痕迹。半磨制型的石球除有打砸的痕迹外,还有十分明显的磨制痕迹,呈半椭圆型,很显然比打砸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从采集到的土玛瑙碎片看,显然是用于装饰的物件,我们将这些石器与红山文化系统的石器对照验证后,初步认定为属于红山文化的小河西文化,大约在10000—8500年之间,是处于旧石器与新石器的过渡时期。我们把它确定为“滦河文化”的“五甲地文化”,是沽源新石器时期的早期文化。
  这一时期沽源的先民主要是靠采集食物生活,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这时的社会形态正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先人用土玛瑙装饰的物件看,在这一带生活的人群并非少数,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
  第二期文化遗址是九连城镇境内的榆林沟文化,2006年在这里出土了石斧、石铲,距今大约在8200——7300年之间,与红山文化系统的兴隆洼文化同期,我们先把它叫作“滦河文化”的“榆林沟文化”。
  第三期文化遗址是平定堡镇境内的田家营文化。田家营遗址是在沽源境内发现最早的一处遗址。1980年张家口地质队探矿时发现,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定为细石器遗址,因该遗址位于梁东村北,也叫梁东细石器遗址。这处遗址在村北500米坡地上,东西宽200米,南北长100米,遗址地面上有石器和陶片。石器可分三类:一是大型的打制器,有石锄、石斧;二是磨制型的石器,有石刀;三是细石器白玛瑙,器形为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这处遗址出土的石器与红山文化系统的赵宝沟文化相似,我们定命为“滦河文化”的“田家营文化”。大约在7200年——6200年之间。



前水泉出土的新石器宽耳陶杯

  第四期文化遗址是闪电河乡境内的前水泉村新石器文化遗址,这是最能代表沽源新石器文化特征的一处遗址,我们就把它命名为“滦河文化”。它与红山文化极其相似,在红山文化的大概念中,应该确定为红山文化前水泉文化类型。因为该遗址遗存明显完整,是沽源境内石器文化的代表,我们将其命名为“滦河文化”。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