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地名文化 >

三家村

时间: 2018-09-13 16:32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张小麦 点击:


  三家村是莲花滩乡下属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沽源西南山地与坝上平原过渡地带。出村向东爬过一座小山,即可到达莲花滩乡政府所在地,而向北沿着平坦的乡间小道直行10公里,又可到达西辛营乡政府所在地。三家村原名“三间房”,因与丰源店乡的三间房村同名,且经考证建村时间晚于丰源店乡三间房,遂于1984年全县地名普查时正式更名为“三家村”。正因如此,现在提到“三间房”,县内普通民众第一反应都是“在丰源店乡吧”,而不知其与莲花滩乡也有一段渊源。
  三家村,普遍传说其得名于最初来此居住只有三户人家。这三家,分别为张家、杜家、刘家,在当时都是家道殷实的大户,现在还有后人在三家村生活。但即便是族里最年长者,也无从说清自己的祖辈从哪里迁移而来,又因何定居于此。早期迁来的高姓人家,第一代先人墓碑立于清光绪年间,再结合沽源县人口迁移历史的时间、路线等规律来推算,三家村的垦荒者极有可能是山西的富庶农民,响应清政府放垦政策举家迁移至此。
  站在今天的三家村的村边空地四下瞭望,村子东、西两边各耸立着一道连绵起伏的高山,两山之间是肥沃且平坦的黑土地,宽幅五里有余,由北向南延伸近二十里,直到缓缓爬升上大马群山。这样开阔肥沃、背风向阳的山谷腹地,必是农耕文明时代建村的首选地址。而村中五十岁以上的人,又都对三家村曾经的美丽景色赞不绝口且一提再提。在他们的记忆里,村子东山脚下原有一条波光凌凌的大河,岸边湿地的水草碧绿油亮,粉黄两色的水塔塔花点缀其上。村人常在河边拔开一个豁口,再用草皮稍加拦挡,即可蓄起一池清水饮牛饮马。夏日黄昏,牛马淡定喝水,人们欢笑闲谈,夕照把他们的影子投向河流,河流又律动成金色波光缓缓流去。而村妇只要搬一块长条石半边搭在岸上半边伸进河里,就可以一边浆洗一边漂净衣衫,再往身后的花草地随便一晾,清风吹过,衣已半干。这里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夏天供他们游泳、做迷藏、逮野鸭子,冬天则结冰成一面平悠悠的“大镜子”,常有孩童月下滑冰至深夜仍不舍离去。过了河的东山,牧草丰茂,野花遍野,粉红色的芍药花有碗口大。与东山相对望的西山——西朝阳,刨开土坯之下是规则的天然石料,1958年村中修水库的所有基石,全部来自于西朝阳。
  但三家村最让人称奇、最让人留恋的,还有两处——一处是遍布村庄的老榆树,基本上都要两个成人才能合抱过来。最粗的一棵被伐到之后,八九岁的孩童躺上去头脚都挨不着树墩边沿。登高远望,你看不到三家村的片屋只瓦,只见一片蓊郁墨绿如小岛,柱柱炊烟袅袅升起。另一处则是挖开村北面名叫北朝阳的小山上的表皮土层,出现的却是一“窝”一“窝”的溜圆石头,小如弹珠、大如鸡蛋,无一不是浑圆天成。有多少被哥哥姐姐第一次带来“开眼”的小孩子,会把这长在土里的圆圆石当成宝贝装进衣兜带回家,甚至“种”进园子,渴望变多再变多。
  得益于这片好山好水的滋养,初来定居的张、杜、刘三家家业日隆,又以张家尤甚。张家在三家村有据可查的第一辈先人名叫张雪,据说是在莲花滩老爷庙道长的协助下发家致富,之后大量购买土地,或自雇长工或租给佃户耕种经营,今天的狮子沟、小碱滩等十里八村都有张家的土地。家业鼎盛时,多伦、赤城、张家口都有张家的商号。解放后村里人拆除张家旧房,腰墙里的铜钱哗哗流出,地基里排列着几大缸土鸦片。张雪创业起家,张雪的儿子——外号“老黄牛”(学名不详)守业有道,经过两代殷实发展,张家不仅积累起了巨额财富,家族文化也日益厚植勃发。到张家第三代——“老黄牛”的儿子张玉,清华大学毕业,曾供职于张家口四大厅之一教育厅,后担任国民政府时期沽源县县长。等到共产党解放沽源,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张玉又主动将土地与房产悉数归还人民。善良的乡亲们,也未曾批斗侮辱过张家子弟。张玉的养子张科旺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沽源政府主管过财政,担任过干部业余学校主任。
  除去张家,当时三家村数得出名号的大户足有八九家之多。仅三家村本村就有酱坊、醋坊、糖坊、酒坊、点心铺等各种副食加工业,足见其富庶繁华。而据就是三家村人的原沽源县政协主席马文林同志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三家村盖村集体用房以及之后十几年村民建房,从未新开采过石料,仅是拆曾经的老房子就已够用。由此可以想见,三家村曾是怎样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村中老人时常说:“三家村自古出财主。”虽然有一点主观迷信,但三家村人勇于创业、善于经营、勤于付出的精神传承,却从未断绝过。改革开放之初,下海风潮尚未鼓荡内陆城乡,三家村的十六岁少年胡志强只身带着五十块钱,便跟随同村人远走保定在建筑工地学到技术。回到沽源县从走街串巷做泥瓦工起步,及至今日成立河北立强房地产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沽源本土较有实力的商品住宅开发商。另有三家村人叶树青,与胡志强同龄,年轻时北走内蒙白手起家,创建起大型石料厂,资产亦过千万。他们——旧时被称为“财主”,今日被叫做“企业家”,称呼随时代改变,永恒不变的唯有三家村人写就商业传奇的勤劳与智慧、胆识与魄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美丽富庶的三家村,自古便是文明礼仪的熟化之地。不论是张家大户,还是普通百姓,都格外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张家第一代创业者感念老爷庙道长助其发家之恩,遂决定老道长百年之后与自己并列安葬,并要求后人同等祭拜。与学堂正规教育相辅成的,是民间通俗戏剧文化的发达。解放前的三家村,有自己的独立剧团及老板,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表演成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百姓传达渗透朴素美好的价值观念,不仅成为周边村庄的文化中心,还到张家口市参加过汇演。由点滴细节滋养而成的无形文化,以恒久绵长的生命力铺就三家村人真善美的生命底色。张家财富虽已不复昨日辉煌,但其后人爱读书、知礼仪的书香本色不减。前文提到的马文林同志,与其兄长、侄儿同时期就读于不同学校,毕业后均在地方政界有所建树,“农门三子”成为一方美谈。又有冯姓知识青年成家落户三家村,大女儿考取大学,成为航天领域专业研究员,其逆袭命运的奇崛之姿,或许只有三家村人口口相传的水塔塔花可相媲美。而胡志强、叶树青两位企业家,致富不忘众相邻,修学校、助学童、慰孤寡这样的小事一做就是十几年。乡亲口讷不说感激,但三家村的青山绿水早已将其善行一一镌刻铭记。
  平凡而渺小的三家村,跟随风雨走过百年岁月。岁月流逝,它失去了一些,但也得到了更多。正如它曾经有合围粗的老榆树荫蔽村庄,今天便有京津防护林铸就新的绿色屏障;正如它曾经有大马群山从南面挡住风雪,今天就有张承高速穿山而过令其南北通衢;正如它曾经有张家大户的店铺府邸占满半个村落,今天就有新时期企业家回乡建设美丽乡村……如同一粒种子撒落在北方大地的三家村,必将扎根厚土,绽放出不一样的美丽。

  (本文资料提供者:马文林 胡占元 张富 张海林 王英 张贵)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